行家美食》何健 品茶、品味、品人生

 

何健在台北永康街的「冶堂」茶工作室,陳列與茶有關的文物。
記者徐世經/攝影

在永康公園旁靜巷內經營茶文化工作室的何健,懂茶、愛茶,也把對茶的熱情傳染給所有跟他問茶、學茶的人。他能把茶說成一出歌劇、一首古典樂曲或一本文學巨著,在豐富的節奏和層次感中,帶領大家感受品茶的樂趣。

何健,喝茶30年,「冶堂」茶工作室主人何健喜愛分享茶的美好滋味,以及茶與人的「心靈邂逅」。除了茶,何健也收藏茶具,對茶與茶具、茶與美食的搭配,有執著的品味。
記者徐世經攝影
何健回憶茶給他的第一印象:小時候,母親總是一早泡好一壺茶,不管任何時間,只要他口渴,便大口喝下。當時他並不懂欣賞茶的香氣與滋味,只是日復一日,口渴了,喝茶。

茶癡 六隻壺敗掉一個家

後來在銀行工作,收到茶農客戶親手種的茶,這是他第一次體會到茶的美好。因此何健曾為了六隻茶壺,賣了房子,他笑說這是「重要、愉快的敗家經驗。」也開啟他在浩瀚茶學裡的無限追尋。

從一開始解渴,到感官上的欣賞,最後獲得心靈的沉澱,何健說:「喝茶讓你安靜、思考、沉澱。」忙碌的現代人長時間活在虛擬世界,卻忘了關照自己。若替自己泡一杯茶,工作之餘便會站起身沖茶,暫時離開電腦,這就是「茶的安排」,讓自己沉澱。

「透過茶的滋味,能夠與大自然對話,清楚感受到真實的氛圍。」每一季的茶因氣候而有不同香味,喝了茶,感受喉間的變化,進而體會天氣的差異,也與大自然有了連結。

喝茶 體會人與自然關係

而當一個人拿起杯子喝茶,便知道「珍惜」,因為杯子要小心拿、以免打破。從中學習到「人與人、人與物、人與自我的關係。」

關於品茶的層次與境界,何健表示,若有四個人喝同一壺茶,甲喝完覺得解渴了;乙在解渴之外,還嗅到茶香;丙說茶好香、好甘甜;丁認為喝完後好像身處湖光山色的大自然,感受到香氣滋味的多重變化。「同樣一杯茶,沒有對與錯。」只因茶會滿足不同的需求及品味。

茶有「真味」,何健說,「回歸到純淨、自然」,讓大家欣賞茶最原始的味道,就是「真味」。茶讓我們有甘甜、苦澀的體會,不過每個人的體會不同。何健不願說好茶該有的樣貌與滋味,「因為你自己最喜歡的茶,就是最好的茶。」

好茶 苦後回甜澀後生津

若要形容茶的滋味有多奧妙,何健說「苦後回甘、澀後生津」這八個字說盡一切。好的苦是「回韻甘甜」;好的澀是有種「收斂性」,慢慢化開後能「生津」。

何健認同「以茶佐食」的觀念。以中餐為例,在主客落座後、菜餚上桌前的冷盤,可以奉上讓感官「清靜、沉靜、乾淨」的輕發酵茶,例如三峽綠茶、文山包種、高山烏龍。

待重口味的紅燒、油炸肉類上桌,建議搭配有點力道的烘焙茶,像凍頂烏龍、鐵觀音,降低食物油膩感。最後選擇重發酵的東方美人、魚池紅茶等香氣持久的茶,讓杯底的餘香伴隨著口齒的回韻做結。

以茶佐食 賓主盡歡

瞭解每種台灣茶的特性,就能妥貼掌握茶、食相配的秘訣。何健不但為大家解釋每種台灣茶的特性,也介紹相對應的料理方式:

 

三峽碧螺春:摘自新長出之嫩芽及葉。顏色鮮翠,口感充滿活性,代表春的氣息。適合搭配冷盤。
記者徐世經/攝影

 

文山包種:茶葉外形呈條索狀緊結,茶湯香氣濃郁。適合搭配冷盤。
記者徐世經攝影

 

凍頂烏龍:外形捲曲、色澤墨綠,入口滋味醇厚,喝來口舌生津。適合與熱菜共享。
記者徐世經/攝影

 

木柵鐵觀音:茶葉肥厚明亮,茶湯顏色金黃清澈,略具綢面光澤。適合與熱菜共享。
記者徐世經/攝影

 

白毫烏龍:葉芽具有較多的白毫芽尖,外形如花。適合餐後做結。
記者徐世經/攝影

 

台灣魚池紅茶:全發酵優質好茶,色香味俱佳,與大吉嶺紅茶齊名。適合餐後做結。
記者徐世經/攝影

【2008/10/10 聯合報】@ http://udn.com/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福鑫老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