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序養生》養生季節 別補出一身燥熱 

 
【元氣周報/記者施靜茹/報導;資料來源/陳潮宗中醫師】

 

雖說上周國曆11月7日就是「立冬」,但居住地處亞熱帶的台灣,不但秋意仍濃,就連立冬那周,大中午依舊熱氣逼人,直至天前幾天才有寒意。人們常用「秋老虎」形容秋天,氣溫時如盛暑,時而秋高氣爽,時而寒風襲來,天候如何迅速變臉,此時季節交替感特別明顯。

 

其實,國曆10月23日就已是24節氣中的「霜降」,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」中記載「九月中,氣肅而凝,露結為霜矣。」

 

開業中醫師陳潮宗說,現在地球溫室效應,節氣不如過去明顯。而且24節氣,是生活在黃河流域的農漁民適用,在台灣,不妨自我調整養生時刻,免得補出一身燥熱。

 

秋季平補 滋潤秋燥防邪寒

 

霜降是深秋之季,中醫「五時」春、夏、長夏、秋、冬,在人體五臟為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,秋即屬肺,中醫養生學觀點,四季要有五補,春要升補,夏要清補,長夏要淡補,秋要平補,冬則溫補,所以秋季以平補為原則。

 

開業中醫師鄧正梁提醒,晚秋應預防寒邪侵犯身體,因為晚秋氣溫不穩,有時驟降,有心血管疾病者,要小心身體;而腸胃不佳者也應注意飲食清潔,瓜果宜吃得恰到好處,才不會影響腸胃。

 

古代著名營養專著「飲膳正要」中說,「秋氣燥,宜食麻以潤其燥」,所以不妨煮給芝麻粥或芝麻糊來滋潤秋燥。

 

適當秋凍 增強身體耐寒力

 

鄧正梁指出,俗話說「春捂秋凍」,秋凍是秋天不錯的養生方法,氣溫雖逐漸轉涼,衣服、棉被都漸漸加厚,但不宜一下加得過多,即使是深秋,也要有意地讓身體「凍一凍」。

 

秋凍的好處在哪裡?微寒的刺激,可提高大腦的興奮性,增加皮膚血流量,促進皮膚新陳代謝,加強身體耐寒能力。不過,如是上了年紀的人,應視身體狀況而定。

 

秋季易感 戶外登高解憂鬱

 

秋天葉黃楓紅凋零,易觸景生情,鄧正梁說,「內經」認為,秋季應「使志安寧,以緩秋刑,收斂神氣,使秋氣平;無外其志,使肺氣清,此秋氣之應,養收之道也。」

 

感情豐富的人,或退休在家的長者,秋季容易感傷,建議多到戶外活動筋骨,登高望遠,三五好友相聚,或多做讓自己開心的事,以紓解蒼涼秋意帶來憂鬱情緒。

 

【2008/11/16 元氣周報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福鑫老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